通霄神社
朱明意
通霄,舊名「吞霄」,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吞霄」(Tunisian)社的居住地,日據時代改為今名。通霄設庄,屬於新竹州苗栗郡。通霄位於台灣西部濱海的縱貫公路上,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由台北南下時,曾駐紮於通霄,地方人士建造「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以紀念此事。後來促成了通霄神社的建立。
通霄神社建造完成於昭和12年(1937),主祀天照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鼓勵「一庄一街一神社」,在台灣各地建造日本神社。當時的苗栗郡,除了通霄之外,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三義)庄、四湖(西湖)庄都紛紛設立了日本神社。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多遭破壞拆毀,北台灣僅有桃園神社保存最為完整,其次就屬通霄神社了。
虎頭山公園
虎頭山山頂設有二等及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並設有展望亭,供遊客遊憩眺覽風景。虎頭山,又名「旗山」,舊稱「虎嶼」,可眺望通霄外海的海潮波瀾,昔有「虎嶼觀潮」的美名,被地方詩人墨客列為通霄第一勝景。
虎頭山雖然海拔不高,但矗立於海濱,周遭為海岸平野,因此擁有360度的環繞視野,海色天光,船帆檣舟,一覽無遺,更是欣賞台灣海峽落日晚霞的絕佳景點,所以通霄鎮公所闢建為「虎頭山公園」,以供民眾休閒之用。
《苗栗縣志》形容虎頭山:「形如猛虎昂首長嘯,直立海濱,睥睨海洋。」因此,虎頭山也是海防要地。日據時代虎頭山曾設置要塞,台灣光復後,國軍亦長期駐守此地,直到民國89年(2000)才撤離。
虎頭山,不僅自然景色而已,也因為這裡曾是軍事要塞,山頂有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的遺跡。
虎頭山日俄戰爭紀念碑
1904年2月爆發的日俄戰爭,戰場遠在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怎麼會有一座日俄戰爭的紀念碑呢?
原來,當時俄國戰局不利,太平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封鎖於旅順港,無法突圍,於是俄國沙皇急令波羅的海艦隊,展開萬里馳援。
俄艦從波羅的海出發,經大西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橫渡印度洋,經麻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再趕往日本海。
由於俄艦東來,必經過台灣海峽,因此日本在苗栗虎頭山設置情報基地,派駐通信兵日夜監視海上動靜。1905年(明治38年)5月,虎頭山的通信兵發現俄國艦隊通過台灣海峽,於是立即通報日軍,決戰於對馬海峽,俄國艦隊因而大敗。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鑑於虎頭山對於日俄海戰貢獻甚鉅,於是在大正年間,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日露,即「日俄」之意,過去日本將俄國(Russia)譯稱為「露西亞」。
以上內容,出自虎頭山日俄戰爭紀念碑的導覽說明,現場有中日英三種語文版本介紹。這座紀念碑的造型,是如一門船艦巨砲,砲口向天,而砲管旁則有一個鐵鑄船錨,很有海軍味,具體傳達了這是一座紀念海戰勝利的紀念碑。
台灣光復後,這座日俄戰爭紀念碑被駐守於虎頭山的國軍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原有的刻字被以水泥抹去,重新刻字漆色,不過「紀念碑」這三個字卻寫成了「紀念埤」(埤,指池塘之意)。錯誤不小。但既然已錯寫了半個世紀,不妨將錯就錯,做為一種歷史的見證。
例如,關於對馬海峽的日俄海戰,大多數的史料都提到,1905年5月27日凌晨2時,日艦「信濃丸號」首先發現俄艦企圖利用黑夜通過對馬海峽,立即通報上級,於是日艦全軍出動,成為殲滅俄國艦隊於對馬海峽的重要關鍵。
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遠航一萬八千海里至日本海,前後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沿途需多次靠港補給。最後一次運補是俄艦通過台灣海域之後,5月25日,俄艦補給船駛入中國上海港進行補給。這項行動當然被日本政府掌握,而得知俄國主力艦隊已抵達東海附近的海域。既然俄艦選在上海港進行補給,已難免曝露行蹤,那麼俄艦通過台灣海域,行蹤是否被發現,對於戰局自然沒有那麼關鍵或重要了。
俄艦逐漸接近對馬海峽時,才是日俄海戰的關鍵時刻。對馬海峽最窄處僅41公里,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指揮官東鄉平八郎指派包括信濃號的幾艘偵察艦來回巡行海上,才終於在黑夜中捕捉到俄艦的蹤影。當時俄艦企圖利用黑夜悄悄通過對馬海峽,駛往俄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基地海參威。
如此看來,苗栗虎頭山的監視哨,雖然是因應日俄戰爭而設置的,但其目的應是為了加強監控台灣附近海域而已。畢竟日俄兩國已經宣戰,有龐大的俄國艦隊將通過台灣海域,當然必須加強防務,以防範俄艦可能對台灣的港灣採取報復性的攻擊。
虎頭山的監視哨或許曾經發現過俄艦蹤跡,但對於日俄海戰的貢獻絕不如解說碑文所述。較合理的推論是,台灣總督府藉由建立這麼一座日俄戰爭紀念碑來教育民眾,強調台灣戰略地理位對於防衛日本帝國的貢獻及重要性,用以激發民眾的愛國意識,因而誇大了虎頭山對於日俄戰爭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