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標高四○二、三二六公尺,是台灣縱貫鐵路最高點,該站設於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原稱「伯公坑」信號場,後改名為十六份信號場。民國二十四年,又改稱「十六份驛」,開始客運及貨運業務。日治時期山線鐵路之興築,自民國前十年起分段舖設,竹南苗栗段於民國前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完成通車。同年十月十七日,苗栗三義完成通車。翌年春,三義伯公坑段開通,惟只供運輸建設鐵路資材之用。伯公抗、后里之間,因山地險阻,河川橫亙,建築費時,至民國前四年,始歷盡艱難,建築完成,山線鐵路全線通車。
勝興原稱十六份,據說勝興山區,昔日樟木叢生,拓墾期中,曾建有十六座蒸餾樟腦之寮灶,故名。光復後三義設鄉,方易今名。勝與站座落山谷中的小台地上,整棟建築係以木頭為建材,每根標柱都完全不使用釘子,勝興車站附近有九座山頭環繞,造型十分特殊,具有避邪的作用,站區景致的布置,極富巧思,各色花木,隨地勢栽植,錯落有數,看來賞心悅目,台灣鐵路沿線各站,景色有如此明媚多姿者,實在不多。站外十數戶民家聚居,小小山村,深處群山中,居民和緩悠然的生活步調,使人深深著迷。勝與至關刀山的地段,屬鯉魚潭水源保護區,得以保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道路蜿蜒伸長其間,清涼靜謐,意境幽雅。
騰龍斷橋
山線鐵路自苗栗站南下,過勝興後約兩公里處的龍騰溪上,幾座造型俊美的擎天殘柱,矗立於鐵路東側的荒煙漫草中,古意盎然,那是令老一輩鄉民,心有餘悸的台灣中部大地震殘留痕跡龍騰斷橋。 那次大地震,發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清晨,震央在關刀山附近,三義地區受災慘重,巍峨的山線鐵路龍騰溪橋,完全震毀,震後,在原橋的西側,另建新橋,遺下拱型橋柱,挺立在烈日風霜裡,供後人憑弔。 這座斷裂的紅磚拱橋係日本人於一九○五年左右所建,當年建造此橋的師傅均為請自中國廣東,日本人對品質管理極為嚴格,整座橋純由紅磚水泥所砌成無半截鋼筋,但結構卻非常嚴密而牢固。早年民生疾苦,運輸不便,當地居民目睹因地震斷落的紅磚橋樑可資利用,紛紛欲敲打一些磚塊回家做砌牆建屋之用,可是往往敲打整日卻僅獲十數塊完好者而已,由此可見該橋堅固之一般,這也是該斷橋雖歷經百年之久,尚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